近年來,鳳陽縣統籌全縣黨性教育資源,以建黨百年為主線,圍繞抗日戰爭、知青文化、治淮防汛、農村改革、鄉村振興5大主題,著力建設全域黨性教育基地,構筑黨性教育“紅色矩陣”,實現“一鎮一館”“一館一品”,推動黨性教育走深走實,為鄉村振興“聚力賦能”。
“舊址+新貌”延續記憶
繪好紅色地圖
深入挖掘本土紅色“底蘊”,將鄉村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黨性教育特色優勢,加大“紅色基因”與民風民俗文化融合力度,致力于打造集“基地參觀、理論教育、文化體驗、交流研討、實踐體悟”五位一體的黨性教育“紅色殿堂”。充分發揮皖東地區建立的最早的黨組織中共鳳城臨時小組、鳳陽山淮南抗日根據地、小北山烈士墓等20余處小型革命舊址散布在各地的“星星之火”燎原作用,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注重與農村、與群眾相融合,在舊址原貌上就地建設而成,“原地復活”革命舊址,打造“家門口”黨性教育基地,實現紅色教育資源利用和群眾參與最大化“一箭雙雕”。同時,持續性開展“紅色記憶延續搶修”工程,根據老黨員、大包干帶頭人、離退休老干部講述的先進典型事跡續寫新故事、完善新內容、打造新主題30余個,做到一抓到底、常抓常新。
“傳統+現代”相輔相成
提高教育實效
立足本土紅色資源,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因地制宜用好不同主題黨性教育基地。在抗日戰爭主題館中,挖掘“梅門三烈士”、鳳陽首任縣委書記、革命烈士趙連軒等紅色資源,邀請轄區抗戰老兵、黨校老師和各類先進模范等為鎮村黨員授課80余次,受眾1800多人次。在知青文化主題館中,以《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為指導藍本,保護性復原知青宿舍、知青食堂等設施5所,開辦“知青說”“村民說”小課堂3個,教育黨員3200余人次。在治淮防汛主題館中,系統整理沿淮4個鄉鎮治淮防汛經驗成果,展示老圖片100余張,拍攝紀錄片2部,大力宣傳張太昌等治淮英雄先進事跡。在農村改革主題館中,用VR技術、光影成像、全景3D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3個沉浸式黨性教育館展示農村改革成果。同時,采取耕作體驗、場館教學、“大包干”帶頭人口述歷史等方式講述改革歷程。在鄉村振興主題館中,展播電影《第一書記》、情景劇《沈浩探母》等一批原創劇目,定期舉辦產品展銷、實地參觀、專家說教、農趣體驗等特色活動34次,參與3500余人次。
“品牌+發展”深度融合
放大社會效應
以黨性教育基地建設為契機,統籌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連鎖效應”充分顯現。加快建立實戰式、多樣化的農村干部培訓體系,努力把“家門口的學堂”打造成鄉村振興的“孵化器”,通過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過政治生日等方式在全縣開展黨性教育活動600余次,激活農村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激發鄉村振興實干活力。圍繞“建好一個館、激活一個村、帶動一個片”目標,發揮小崗紅色教育基地“頭雁”作用,打響“紅色品牌”。構建以大包干紀念館、沈浩紀念館和“當年農家”為重點的融紅色旅游、現代農業觀光游、農家樂游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成功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21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近74.4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400多萬元。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堅持開門建館、全民參與,充分發揮基層組織黨員群眾的“內生動力”,黨組織書記帶頭干,形成廣大村民義務參加場館勞動、捐獻文物資料的生動局面,讓黨員群眾參與到場館建設全過程,推動紅色基因染遍農村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