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鳳陽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古城,有“帝王之鄉”、“花鼓之鄉”和“改革之鄉”之稱。歷史,選擇了這片紅色熱土。作為皖東首個黨組織的誕生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老一輩革命先烈崢嶸歲月舍生忘死的革命情懷、小崗村18位農民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淮河岸邊、鳳陽山區的老人至今還在含著熱淚反復述說……
下面讓我們一同走進鳳陽紅色史跡,重溫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從中汲取砥礪前行、勇擔使命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共鳳城臨時小組成立遺址
府城鎮安東橋近景
中共鳳城臨時小組成立遺址位于鳳陽縣府城鎮南門村安東橋旁,是鳳陽地區建立的首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也是皖東地區建立最早的黨組織。
府城鎮安東橋遠景
1926年2月,在滬寧高校讀書并加入中共黨組織的鳳陽籍學生朱完白、陳醒夢回鄉過春節。期間,經考察,首先發展了省立五師學生劉逸之(劉麥溪)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鳳陽縣府城鎮安東橋旁舉行了入黨宣誓,同時成立中共鳳城臨時小組,組長朱完白。3月,朱完白、陳醒夢返校讀書,中共鳳城臨時小組解散。7月,成立中共鳳城小組,劉逸之任組長。1927年2月,成立中共鳳城支部,10月成立中共鳳陽特支。到1929年3月中共鳳陽縣委成立時,已有130多名黨員,黨組織領導的活動日趨活躍。
鳳陽縣烈士陵園
鳳陽縣烈士陵園入口處
鳳陽縣烈士陵園位于鳳陽縣府城鎮東北部,第一山南麓,依山而建,地勢北高南低。1965年秋建成。陵園占地199.8畝,建有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墓、英烈廣場、展示廳等紀念建筑設施。
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高18.6米,正面題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光大字。紀念碑后面是烈士陵墓,墓前方的英烈墻上鐫刻著“緬懷先烈志 共鑄中華魂”的碑文,以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之情。目前長眠在烈士陵墓內的鳳陽籍革命烈士85名、無名烈士270名,其中有辛亥革命時期的田氏雙烈(田亞豪、田激揚);抗日戰爭時期的張錫廷、常家貴等烈士;解放戰爭時期的路士敏、卓兆明、梅門三烈士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5名烈士以及1985年對越老山防御作戰期間犧牲的8名烈士。
英烈墻
鳳陽縣烈士陵園在1996年被中共鳳陽縣委命名為“鳳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9月被滁州市政府、市軍分區命名為“滁州市國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共鳳陽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鳳陽縣雙擁教育基地”。2015年來,縣政府投資500萬元對陵園進行了綜合改造,先后完成了紀念碑裝飾、瞻仰廣場地面鋪裝、臺階和扶手、展示廳、陵園大門、消防池、綠化和道路等改造工程。2016年,縣政府又投資90余萬元實施了烈士陵園展示廳館內裝修布展工程。改造后的鳳陽縣烈士陵園,既是瞻仰先烈、啟迪后人的教育基地,又是思想和文化建設相結合的人文景觀,是人們學習、紅色旅游好地方。1996年,被縣委命名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本縣及周邊縣市前來瞻仰者數萬人次。
淮上火柴公司黨組織活動遺址
鳳陽臨淮職業高級中學舊教室
淮上火柴公司黨組織活動遺址位于鳳陽縣臨淮關鎮菜市街鳳陽臨淮職業高級中學內。淮上火柴公司創辦于1915年,分南、北兩廠。1916年建成投產,有工人500多名,年產火柴1.2萬箱。1927年4月,北伐軍第四十四軍葉開鑫部進駐臨淮關。該部政治工作人員譚小羽等到火柴公司了解工人的生產、生活情況,幫助工人成立火柴公司工會。
原臨淮中心醫院職工宿舍
(火柴公司北廠支部遺址)
1928年4月,為加強對火柴公司工會的領導,中共鳳陽特支派朱辛孟到臨淮關平民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在火柴公司開辦工人夜校,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員,籌建黨組織,這是鳳陽縣建黨以來黨的工作從知識分子走向工農群眾的新起點。1928年11月,中共淮上火柴公司支部在姚灣徐金芝家中成立,有黨員10余人,支部書記王善初。1929年3月,中共淮上火柴公司支部分為南廠支部和北廠支部。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該廠工人為爭取生存條件多次舉行罷工,并痛打警察局長、營救罷工中被捕的中共黨員和工人。1929年7月,火柴公司南廠支部和北廠支部被國民黨破壞。1930年秋,火柴公司支部恢復,成立一個支部。1932年8月,中共鳳陽地區黨的組織均遭破壞,淮上火柴公司黨組織活動隨之停止。
荷花塘紅軍聯絡站
荷花塘聯絡站站長趙連軒、劉英夫婦
所開雜貨鋪遺址
荷花塘紅軍聯絡站遺址位于鳳陽縣臨淮關鎮菜市街南菜園。1931年秋,為配合皖西紅軍的反“圍剿”斗爭,中共長淮特委在臨淮關成立紅軍聯絡站,地點設在荷花塘邊中共黨員趙連軒、劉英夫婦的雜貨鋪內,趙任站長。趙連軒原為火柴公司工人,因積極發動組織工人運動,表現突出,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爾后趙連軒被資本家開除出廠后他和愛人在臨淮關菜市街開雜貨鋪,繼續做黨的地下工作。
填平后的荷花塘
荷花塘紅軍聯絡站是打入敵軍內部的同志與黨秘密聯系的接頭處。趙連軒根據黨的指示,多次出色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他曾幫助遇險同志甩掉敵人的跟蹤,配合派到敵軍內部的同志把革命標語、傳單投入敵旅長辦公室,使敵軍惶恐不安。1932年3月,趙連軒擔任中共鳳陽縣委書記。同年8月30日,由于叛徒告密,趙連軒夫婦被捕。12月,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荷花塘紅軍聯絡站停止活動。
“新四軍三打棗巷炮樓”塹濠遺址
塹濠遺址(鳳陽縣棗巷中學內)
“新四軍三打棗巷炮樓”塹濠遺址位于鳳陽縣棗巷鎮棗巷中學原址。一九四二年駐臨淮關的日軍聯隊占領棗巷,命令偽軍到處抓民工,在棗巷境距淮河南岸一公里處開挖圓形塹壕,其深丈許,圍周長近千米,里外兩道壕溝,溝內注水,以吊橋連接通行。外壕堆麻袋做射擊掩體數處,在內壕中心建炮樓一座,高約十五米,在炮樓頂端架設機槍,扼守東西交通動脈,阻斷明光山區和鳳陽山方向的我抗日新四軍和游擊隊的聯系。
塹濠遺址旁石碑(鳳陽縣棗巷中學內)
新四軍攻打棗巷據點共計三次,前兩次是和日軍及偽軍作戰,后一次是同國民黨作戰。一九四四年冬夜,駐明光三界的新四軍第五支隊一個連和地方游擊隊在棗巷地下黨的帶領下夜襲日偽軍炮樓。此戰新四軍和游擊隊死傷4人,日偽軍死傷不詳;一九四五年八月,新四軍第五支隊二營和東山游擊隊及棗巷、安懷、小溪集等周邊地下黨三百多人,在炎熱的中午時分,第二次攻打棗巷據點,犧牲了一個副團長及新四軍和游擊隊十幾人,取得了殲滅和俘虜據點日、偽軍共四十多人的戰績,徹底趕走日軍;第三次攻打據點是在國共二次合作破裂,國民黨軍隊占領了棗巷據點,一九四九年元旦,駐明光的73師獨立團派一個連急行軍半夜三點到達棗巷,同棗巷、古沛、小溪集等地的地下黨和游擊隊一起奮力抗戰,最終取得勝利。
小崗黨性教育館
小崗黨性教育館入口處
位于小崗村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內,展廳面積約230平方米。主要板塊設置為:序廳、多媒體展示區、黨建歷程展示區、黨性實踐展示區、先鋒模范展示區、黨員報告廳和“小崗未來”展示區。通過高科技創新型智慧黨建形態,全面展現小崗村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在黨建歷程、黨性實踐和黨建成果等方面取得的發展和成果。
著重展示近年來小崗村黨委堅持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奮力邁進的印記,是融合黨性教育、學習、體驗和互動為一體的新型黨建平臺。
當年農家
“當年農家”院落
“當年農家”位于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友誼大道東段路北。小崗村“當年農家”茅草屋,是六七十年代小崗村18位農民在“生死契約”上按下鮮紅手印搞起大包干的地方。“當年農家”以保留下來的茅草房為基礎,真實再現了大包干前后農村的部分生產和生活的一些場景,通過與今日小崗村發展的新舊對比,反映出農村改革開放帶來的巨變。
院落內木風車
“當年農家”有大包干簽字室情景再現展區、原始農具展區、農民生活展區等參觀點,有可供人們親身體驗的磨面、磨豆腐、碾糧食、做農家飯等生活項目,還有可讓游客參與的踩水車、蕩秋千、推鋼圈、拔河比賽、推獨輪車等娛樂活動,可游、可賞、可娛,使人親身感受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氣息。
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
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外景
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位于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村口西北側,于2013年完成新館布展,占地面積13162平方米,建筑面積1669.26平方米。該館以沈浩精神為核心,全方位展現沈浩同志“公、正、忠、廉”的優秀品質。布展形式多樣、展項充實、厚重莊嚴,以“追尋”為主線,力求還原真實生動的沈浩形象,通過追尋沈浩足跡來感悟他的崇高精神。
陳列館內景
展館在“融入小崗”部分再現了小崗村牌樓,給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其他部分運用了“空間造景”、“沈浩群雕”、“和數字演繹沙盤”等形象化設計讓參觀者更加深入了解沈浩的先進事跡。陳列館的布展在色調的選擇上根據人物特點把“金、銀、紅、綠”四個主色調融入展區設計,其中金色代表了小崗村這片熱土,綠色代表小崗村廣大人民群眾,他們是支持沈浩的力量源泉;銀色和紅色分別代表了沈浩兩袖清風、恪守職責和一身正氣的精神品質。
大包干紀念館
大包干紀念館外景
大包干紀念館位于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1978年12月的一個寒夜,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紀念館2014年1月31日竣工開放,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布展面積4900平方米。館名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題寫,館內設有門廳、序廳、溯源、抉擇、貢獻、巨變、展望、關愛等八個單元。
《十八顆紅手印》大型群雕
整館以翔實的圖片、文字、視頻資料,豐富多彩的展示和表現手法,創造性地設計了多處復原場景,通過逼真的藝術模型及造景,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到發展的全過程。
梅門三烈士墓舊址
梅門三烈士墓舊址位于鳳陽縣紅心鎮老街紅心大橋東側(2013年3月遷入鳳陽縣烈士陵園),墓地長埋著梅子明、梅竹樵、梅福星三位烈士。
“梅門三烈士墓”舊址
梅門三代父、子、孫三位英烈舍家報國,為黨獻身。梅子明(1884-1950),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是地方幫會首領,參加革命后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身份,積極投身抗戰。1940年9月被選為津浦路西第一屆人民參議會副參議長,后任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肥市逍遙津園林管理處主任直至去世。1951年5月被批準為烈士。梅竹樵(1903-1947),梅子明長子,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新四軍四支隊十四團一個營的營長、鳳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獨立營長、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獨立第二團團長、鳳定嘉縣縣長兼總隊長。1947年7月赴任中共豫皖蘇區第三分區司令員途中與國民黨軍隊遭遇慷慨捐軀。梅福星(1926-1940),梅竹樵長子,1939年13歲的梅福星參加新四軍,任第四支隊某團青年干事。1940年6月,在戰斗中光榮犧牲。
中共崗戴小組成立遺址
中共崗戴小組原活動場所所在地
中共崗戴小組成立遺址位于鳳陽縣紅心鎮崗戴村。1939年夏,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在紅心崗戴村給這里的政治訓練班的學員作國內外形勢和發行地方流通券的報告。10月新四軍第四支隊參謀長譚希林從滁縣章廣集帶領一支民運工作隊到鳳陽縣紅心大劉莊休整,其間,組建各種抗日團體,開辦政治訓練班,發展共產黨員,建立了中共崗戴小組。
中共鳳陽山中心縣委成立舊址
中共鳳陽山中心縣委成立
舊址尚存殘墻
中共鳳陽山中心縣委成立舊址位于鳳陽縣殷澗鎮沙澗村吳窯組。為了加強對敵斗爭的領導,1946年12月周衣冰率領淮南游支隊伍在洪澤湖上與吳濤、余健和中共盱眙縣委副書記薛本漢相遇,一路上遭遇敵人圍追堵截,歷經大小戰斗十多次,經過九天九夜的艱苦行程重返鳳陽山,開會研究成立中共鳳陽山中心縣委,周衣冰任書記,薛本漢、吳濤、余健為委員。鳳陽山中心縣委成立后,處理了杜從有游擊隊里的副隊長王起勝等為非作歹的3人,讓游擊隊又重新取得當地群眾的信任。
小北山戰斗舊址
小北山山頂
小北山戰斗舊址位于鳳陽縣總鋪鎮合蚌公路北。1940年3月30日,新四軍第四支隊十四團二營第四、六兩個連,在營長劉盛起、營教導員王欣的領導下,為打擊日軍,擴大抗日根據地,趁日軍在總鋪小北山頭修筑碉堡立足未穩之際進行襲擊。營部決定調四、六兩個連協同作戰,四連由營長親自指揮,擔任主攻碉堡及周邊工事之敵,六連由教導員率領,負責燒公路橋打擊增援之敵。夜12點各連向60華里外的總鋪小北山據點進發。
在小北山戰斗舊址紀念碑前
舉辦祭英烈活動
由于敵情有變、地形不利和裝備較差等原因,未能攻克且傷亡慘重。這一次戰斗四連和營部共投入160多人,最后撤下來的只有39人,百余名戰士犧牲在小北山。
鳳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舊址
劉牧場村東首東彎橋
鳳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舊址位于鳳陽縣殷澗鎮鳳殷村劉牧場。1940年3月下旬,皖東津浦路西“反摩擦”斗爭勝利后,時生(曹萬書)、裴海萍(裴學鰲)奉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和路西省委的指示帶兩個中隊的武裝從定遠到達鳳陽,在殷澗鄉劉牧場召開各界代表大會成立鳳陽縣抗日民主政府,裴海萍任縣長。抗日民主政府實行“三三制”,即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同時成立中共鳳陽縣委,時生任縣委書記,裴海萍、曹世嘉為委員。縣委、縣政府下轄鳳一、鳳四兩個區委和區署。
鳳陽縣抗日民主政府被服廠遺址
被服廠車間遺址
鳳陽縣抗日民主政府被服廠遺址位于鳳陽縣殷澗鎮鳳殷村劉牧場劉一村民組。1940年秋,鳳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為了解決全縣四五百名干戰人員的穿衣問題,在縣長梅竹樵倡導下,白手起家建立了新四軍劉牧場被服廠。總廠設在劉牧場,下設棋盤路、梅家埒兩個分廠。1944 年底,遵照上級指示被服廠遷到定遠藕塘。被服廠在劉牧場的四年間為抗日民主政府制作加工了兩千多件衣服,基本解決了鳳陽山抗日根據地干戰人員的穿衣問題。
禪窟寺傷病員救護站遺址
禪窟洞入口
禪窟寺傷病員救護站遺址位于鳳陽縣殷澗鎮狼巷迷谷風景區禪窟洞。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22萬人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中原軍區為突圍跳出國民黨的包圍圈,1946年7月20日,以第一縱隊第一旅(皮定鈞旅),掩護主力部隊分南北兩路向西轉移。皮定鈞旅偽裝主力,向東轉移迷惑敵人,經下塘集與爐橋之間跨過淮南鐵路,穿過鳳陽山區,爾后從石門山與管店之間進入津浦路東,再轉往蘇皖解放區。皮旅途經鳳陽山區卸店、禪窟寺時,有30名傷病員掉隊,被堅持在鳳陽山的游擊隊收容后,安排13名傷病員隱蔽在禪窟洞內給予調養治療。8月上旬,孫傳家派鳳四區區長馬騫負責護送他們到蘇北淮陰歸隊。
智取嘆兒灣遺址
嘆兒灣村據點遺址土丘
智取嘆兒灣遺址位于鳳陽縣大廟鎮嘆兒灣村。是敵人進攻鳳陽山區游擊隊的橋頭堡。1948年11月20日,定鳳懷縣總隊決定利用內線國民黨鳳陽縣保安大隊長劉玉典,拔除嘆兒灣國民黨苗郢鄉公所。當晚,定鳳懷縣總隊政委鄭銳、副總隊長張君太率縣總隊和鳳二區隊駐嘆兒灣據點東邊的村子里,以便戰時策應。另外,一支由30多人組成的特別分隊將黑色的土布服裝換成國民黨保安團的黃洋布軍裝,隱蔽在通往嘆兒灣據點的山路旁,用德國造左輪手槍(防止卡殼)首先擊斃尹如春為號,出其不意搶占制高點,里應外合,僅半個多小時就結束了戰斗,一舉搗毀駐嘆兒灣敵苗郢鄉公所據點。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鳳陽縣委、民主政府、定鳳懷縣委、縣政府常駐地舊址
中共鳳陽縣委、民主政府、定鳳懷縣委、縣政府辦公地
中共鳳陽縣委、民主政府、定鳳懷縣委、縣政府常駐地舊址位于劉府鎮士敏村棋盤路、柳泉寺。1940年10月,中共鳳陽縣委為了向北發展,與江北游縱三團取得聯系,一舉全殲駐在柳泉寺的偽軍曹少成部,擴大了抗日根據地,相繼恢復棋盤路、苗郢和殷澗鄉等政權。
中共鳳陽縣委、民主政府、定鳳懷縣委、縣政府常駐地柳泉寺
1940年11月,中共皖東津浦路西省委派曾昭生來鳳陽恢復鳳陽縣委,轄鳳一、懷二區委;年底增轄新恢復的鳳四區委。1941年1月,鳳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殷家澗重新成立,下轄鳳一、鳳四2個區。1941年底,日偽軍修筑定(遠)壽(縣)公路,將定懷縣境分割成兩半。1942年1月,皖東津浦路西黨委決定撤銷定懷縣和鳳陽縣,成立定鳳懷縣。期間,鳳陽縣委、抗日民主政府、定鳳懷縣委、縣政府常駐柳泉寺、棋盤路一帶。
趙傳典烈士紀念碑
趙傳典烈士紀念碑位于鳳陽縣武店鎮趙拐村。趙傳典(1924—1948)鳳陽縣樓店鄉趙拐村人。1938年2月,加入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定鳳懷縣懷二區隊,打擊日軍侵略。194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秋,任解放軍三十四旅政治部主任楊效椿的警衛員,次年調任排長兼連支部書記。1948年在解放天長銅城的戰斗中,他作為排長,英勇戰斗、沖鋒在前,當戰斗即將勝利結束時,不幸被隱藏的敵人擊中頭部,壯烈犧牲。1955年3月,武店區人民機關團體在趙拐村敬立“趙傳典烈士紀念碑”,以銘記烈士,教育后人。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可打開此內容,使用完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