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鳳陽縣黃灣鄉新鎮區,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通村街巷、青瓦白墻的農家小院、特色鮮明的文化長廊……處處都是和美鄉村新氣象。
近年來,黃灣鄉結合治淮工程建設之機,持續在村容村貌、產業發展、鄉風文明上下功夫,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大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創新鄉村治理模式,以繡花功夫繪就村民和美生活的幸福底色。
“我們村按照村莊環境優美、戶戶干凈整潔、整體亮點突出的目標,以清、拆、治為主打,實施村內巷道硬化、綠化補植、整修墻體、提升改造溝渠和村委會廣場,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牛王村黨總支書記說。
黃灣鄉結合鄉鎮總體規劃,形成了“一心一軸兩片區”的鄉域空間結構,安置點配套建設道路、綠化景觀、電氣、公廁、為民服務中心、中小學校、醫院、超市、銀行、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56項,建設安置房1450套,施工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另一方面以農村廁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清運、面貌提升為抓手,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鄉7個村(社區)均已納入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體系,實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實現有效管控。2023年,完成改廁150戶;黑臭水體治理實現動態清零,存量隨清;建設完成4個一般人居環境示范點,并通過驗收。
和美鄉村,既要顧“面子”,還要重“里子”。“這兩年,村里不光環境越來越美了,風氣也越來越好了,婚喪嫁娶一律從簡,不鋪張浪費,也不互相攀比,我們老百姓的負擔一下子小了,鄰里關系也更融洽了。”村里的變化,讓村民黃旗開打心眼兒里高興。
黃灣鄉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逐漸形成“自主管理、人人參與、人人維護”的良好氛圍。組建移風易俗宣傳隊,利用“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我們的節日”等文化惠民活動,把移風易俗的各項內容,編成小品、快板,讓群眾接受新風尚的熏陶;推廣積分制,打造積分超市,以積分兌換實物的方式,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結合文明新風典型培樹,評選表彰一批“星級文明戶”“新鄉賢”“鄉村好人”等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講述身邊事的方式,發揮典型示范引領效應。
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完善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開展道德評議會,評選美麗庭院……隨著一項項鄉風治理舉措落地,文明新風已然浸潤到黃灣鄉的每一個角落。
美在鄉村,富在產業。“左一層,右一層,疊成方塊千千層。”千張又叫千層,品嘗過黃灣千張的人都說這兒的千張,豆香濃郁,味道純正。
“這是在為制作千張而準備,制作千張一般要經過泡豆子、磨豆子、兌水過濾、煮豆漿等七道工序,大多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我們一天就要加工80余斤黃豆,一斤豆子能出1.1—1.3斤千張,零售價每斤8元。一年中休息時間很少,雖然辛苦,但收益還不錯。”作坊主黃梅說。
黃灣千張多年來堅持著傳統制作方法:柴火灶、石膏點、淮河水、地產豆。原始的工藝加上天然的原料,做出來的千張寬大厚實、柔韌耐嚼。產品除了在當地零售外,還往周邊飯店供應。除了千張,作坊還制作豆腐、素雞、豆餅等其他豆制品。目前,該鄉正在給本地的豆制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