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驕陽似火,7月22日,在鳳陽縣淮河大堤吳窯段,副鄉長詹步園正在堤壩上組織人員進行巡堤查驗,手機里查到的實時水文數據讓他稍微松下一口氣:“現在淮河臨淮關水位20.18米,水位回落了!”
黃灣鄉北依淮河,東臨花園湖,淮河在其境內長達12.5公里。2014年以來,該鄉先后通過實施“淮干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工程”,全面開展河道疏浚、加固,退建淮河堤防,新建“保莊圩”,改建各類水利涵閘,將花園湖行洪區內水位高程在20.5米以下的村莊全部搬遷至安全地區,力求徹底解決“人水矛盾”問題。2020年夏季,面對20.47米的歷史新高,工程經受住了考驗。入梅以來淮河流域內的連續降雨,使淮河水位迅速上漲,7月19日21時,臨淮關淮河水位達19.73米,距保證水位僅0.17米,形勢嚴峻起來。
“水位雖然呈回落趨勢,但仍超警戒水位1.18米,超保證水位0.28米,我們需要克服疲勞松懈思想,關注水情變化,盯住薄弱環節和部位不放,防止高水位回落時內坡不穩,要繼續按照三線水位規定的巡查人數,上足巡查人員,加強巡查值守。”黃炎是黃灣鄉內外堤壩巡防一線指揮員。在他身后,大堤背坡已進行過除草作業,每隔一段,就能看到佩戴袖標,手持鐵鍬、木棍的巡堤人員三兩一組,并排埋頭一寸一寸地往前探查有無險情。“每公里巡查不少于30人,至少1小時巡查一次,每天不少于24次,要確保堤上時時有人,發生險情能及時報告處置。”
14時26分,室外最高氣溫已飆升至37℃。“社區干部、包保人員到崗到位,24小時不間斷拉網式排查,確保能及時發現、有效處置突發險情。之前,根據工作安排我們已上門向圩外還沒有搬遷的群眾做宣傳工作,為撤退轉移做準備,這關系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馬虎不得!”黃灣社區黨支部書記黃保旭已經在堤壩上堅守了多日,困了累了就在車上稍作歇息,隨時準備投入工作。
正值午餐時間,69歲的老黨員黃家禮打開送來的盒飯,一邊吃著一邊不時抬頭看下不遠處的水面。作為淮河岸邊長大的孩子,從19歲起就參與過防汛搶險,他已守護淮河多年,在排險除患方面也算是個“土專家”,“看這個壩底水很清流的也慢,說明堤壩比較安全穩固,要是水流很急或者很渾濁,往往有情況”。之前17日,黃家禮受村里交托,來到黃灣社區前吳點進行值守。
吃完飯,黃家禮放下筷子,起身走近壩頂查看河面水情。“我是個老黨員,理應給大家起個示范帶頭作用,完成任務。”夜幕降臨,大堤上亮起了點點燈光,新一輪巡堤查驗又開始了。氣象部門已發布預警21—24日持續高溫,24日后需關注臺風動向,但無論天氣怎樣,從花園湖進洪閘蔣集村值守點到鄰近鄉鎮的老鸛村值守點,淮河大堤上,鮮艷的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它展示著黃灣鄉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奪取防汛搶險勝利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