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鳳陽縣臨淮關鎮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強化組織融合、資源融匯、治理融入,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賦能基層治理提質增效,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強化組織融合,推進體系建實“一貫到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城區健全“鎮黨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體系,在農村健全“鎮—村—村民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體系,不斷建強基層組織。聚焦小區這個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最小單元”,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小區黨支部、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三方聯動機制,分類建立職責清單,推行黨建引領“包區聯戶”機制,推動黨組織聯系小區、樓棟黨小組和黨員中心戶聯系群眾“兩個全覆蓋”。深化“黨建+網格”工作機制,有效整合黨建、綜治、宣傳、派出所等網格資源形成“多網合一、一網統管”的基層網格治理體系,優化設置城鄉網格58個,創新“123456”工作法,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實現訴求在網格發現、問題在網格解決、服務在網格提升。
強化資源融匯,推進隊伍建強“一體發力”。始終堅持基層治理工作在哪里,黨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全面深化推進小區“五個全覆蓋”,組建小區黨支部10個,網格黨支部21個、劃分樓棟黨小組110個,推選黨員中心戶230名,組建小區矛盾調處小組50個,化解居民“微訴求”300余件,形成基層治理雁陣隊伍。實施“臨蜂行動”,建立社區工作者與新就業群體“1+N”聯絡制度,吸納50余名新就業群體兼職動態網格員,賦予政策宣傳、意見征集、隱患排查等多項職能,設置“先蜂”榜動態更新,引導他們當好“流動吹哨人”助力基層“末梢治理”。聚力打造“雪梅工作室”等特色服務品牌,成立11支志愿隊伍服務群眾,匯聚社區民警、大學生、“五老”等志愿者,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行清單,推出“四點半課堂”等精品項目,實現了由“服務對象”到“自我服務”“服務他人”的轉變,凝聚基層治理“向心力”。
強化治理融入,推進服務建優“一呼百應”。建立“網格發現報告—網上分流移交—部門限時辦理—全程跟蹤督辦—辦結回訪問效”的5級事件辦理流程,規范事件辦理和數據信息處理,針對群眾的鄰里矛盾糾紛、信訪苗頭性問題,及時調解疏導。推行社區工作者“亮牌踐諾”,常態化開展認領群眾“微心愿”工作,開展政策宣講、愛心募捐、文明創建、公益維修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居民滿意度。創新“居民夜話”“拉呱說事”“和為貴”調解等議事方式,組織召開板凳議事會、懇談會,合力解決問題、化解各種矛盾,切實把“被動上訪尋幫助”變為“主動上門解煩憂”,實現“最多跑一地、最多訪一次”。建立健全115名“五老”人員信息庫,設立“五老調解室”,充分利用五老人員的政治、威望、經驗、時空、親情等“五大優勢”,“柔性”做好村(社區)矛盾糾紛調解、信訪維穩等工作,暢通群眾訴求渠道,讓矛盾糾紛“不出村”,大事小事“有商量”,今年以來,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35件,幫辦民生事件37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