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句鄉諺對于生長在淮河岸邊的人來說并不陌生,它凸顯了淮河兩岸物產之豐富。位于淮河南岸的鳳陽縣黃灣鄉也不例外,它有一種特色食品,讓男女老少、城里城外人都鐘情不已,那便是深受每家每戶喜愛的千張。
千張又叫千層。黃灣的豆制品種類很多,豆餅、豆腐、素雞……而在眾多的豆制品中,又數千張最好吃——薄、軟、香,薄如紙,色微黃,口感細膩,柔韌耐嚼。10月15日,循著豆香味走進黃灣社區一家豆制品加工坊,作坊主黃梅正將已經去雜的浸泡好的黃豆,放進碾碎機里,經過碾碎分離處理,豆渣和豆漿自然分開,乳白色的豆漿,散發出陣陣清香的氣息。
“千張的制作技術并不存在特別的秘密,但制作過程比較繁瑣,一般要經過浸豆、磨漿、煮漿、殺鹵、濾漿等7道工序。我們一天要加工80余斤黃豆,一斤豆子能出1.1-1.3斤千張,零售價每斤8元。一年中很少能休息,越是臨近節假日,工作也越忙碌,好在收益還不錯。”黃梅笑著說。
據黃梅介紹,制作千張要將磨好的豆漿首先要放進鍋灶里燒煮,待豆漿鍋沸騰了,馬上將熟豆漿起鍋,倒進大水缸里。做千張時,先將調好的鹵水攪拌均勻,細細地注入熟豆漿當中,豆漿很快就分成了水和豆腐腦。這個時候的豆腐腦如果直接放入豆腐包中壓實,就變成了豆腐,而要想制作成千張,還需要用攪拌機將豆腐腦攪碎,隨后在千張模子中鋪上干凈的白色紗布,一勺一勺慢慢澆,一層豆腐腦兒,一層千張布,如此反復,等裝滿了一模子,用板子蓋好、壓實,擠掉多余的水分。經過幾個小時后,千張就做好了,這時將做好的千張從紗布中一頁一頁地理出來,千百張疊加在一起,如同一摞紙張。
千張,在鳳陽縣并不屬于黃灣獨有。但唯獨黃灣的千張質地細嫩,頁片薄,筋絲好,口感佳。究其原因大概是手藝人堅持著自己的制作方法:柴火灶、石膏點、淮河水、地產豆。所謂的“淮河水”即淮河岸邊深層地下水,“地產豆”是產自淮河灘涂的黃豆,原始的工藝加上天然的原料,成就了黃灣千張獨特的風味。產品除了在當地集市零售外,還往周邊飯店送,逢年過節更是供不應求。
“淮河岸邊土地多砂質,適宜豆類生長。本地的黃豆雖然粒籽不大,但是皮薄、肉厚、渣滓少、出漿稠。用其制成的千張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礦物質,營養豐富,老少皆宜。目前,我們正在給黃灣的豆制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秉S灣鄉農技站負責人趙之礦說。
據了解,千張的吃法多種多樣,可涼拌、清炒、煮食,也是吃火鍋的必點配菜之一。制作千張后剩下的豆渣既可以作為牛羊的飼料,也可以做成其他美食,同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纖維素,算起來又是一筆收入。黃梅制作千張的手藝,是跟隨母親學來的。隨著加工坊效益的逐漸顯現,面對上門“取經”的農戶,她也是給予悉心指導,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在黃灣,像黃梅家這樣的豆制品加工坊目前已有四家。
黃灣千張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它的薄、筋道與韌勁。只有品嘗過的人,才能體驗其在唇齒間演奏的酣暢淋漓。那種留存在味蕾上的記憶,正是喚醒我們對家鄉永久眷念的情感載體。“每次我從縣城回來,返程時,都會來買點千張帶著,別的地方吃不到這樣的味道。我同事、鄰居一聽說我來黃灣,就托我一定帶點千張回去給他們,他們就喜歡這邊的千張?!敝袑W教師黃燦說?!拔覀兊那埬壳按蠖嘣诒镜劁N售。下一步,我很期待能在網上也打開一條銷路,讓更多人吃到黃灣千張?!秉S梅滿懷期待地說。
如今,更多的人崇尚綠色生態食品,黃灣千張通過“新徽菜·名徽廚”暖民心行動、中國農民豐收節安徽分會場特色農產品展示等系列活動,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銷路也逐漸拓寬,成為鳳陽縣飲食文化的一張優秀名片。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黃灣鄉借力治淮工程建設,發揮沿淮多臨水、土地多沙質的優勢,以“一村一品”為主導,突出抓好黃豆、西瓜、草莓、花生、豆制品加工等特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下一步,黃灣鄉計劃建設小微產業園,引導豆制品家庭作坊進行集中生產,同時深化校地共建,提升優質大豆種植技術,形成循環經濟產業系統,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