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紅心鎮堅持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擺在突出位置,通過在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社會治理等三個方面重點發力,持續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凝心聚力,吹響產業發展奮進號。立足本土特色和資源優勢,積極探索一二三產融合、農文旅一體化、社會化服務等經營渠道,采取“村黨組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級集體公司”模式,深化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動員13個村(社區)出資謀劃成立紅心鎮強村公司,整合集體資產統籌謀劃村級產業項目,開展運營管理,多點推進菊花烘干、烏羅稻蝦紅薯等特色產業提檔升級,促進產業鏈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競爭力,帶動村集體穩步增收和群眾家門口就業。結合高標準農田整治,對1.7萬畝農田進行提升,并以村集體組織為依托推廣土地規范化流轉,實現農業規模化種植,進一步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2023年度,鎮域內13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950萬元,超百萬村5個。
百花齊放,唱響鄉風文明和諧歌。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陣地,動員全鎮黨員干部、志愿者隊伍積極參與、率先垂范,先后投入200萬元打造4個縣級人居環境示范點及鎮級整體環境提升改造工程,開展“愛國衛生月”“學雷鋒紀念日”及村莊清潔等專項活動,優化村民生活居住環境。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整治工作,建立紅白理事會,督促村民遵守村規民約,養成文明生活習慣。積極挖掘身邊先進典型,評選一批“好婆婆、好媳婦”“美麗庭院”“身邊好人”,培育好家風,傳播正能量。同時,不定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便民文化活動,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村規民約宣講、文化演出活動13場,受眾600余人次。
防微杜漸,哼唱社會治理暖心調。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服務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構建“黨建+信訪”工作體系,推進“一站式”調解服務中心建設,成立鎮村兩級調解工作室,邀請“五老”人員、身邊好人、退役軍人等優秀典型擔任調解員,充分發揮人熟、路熟、政策熟的優勢,輪流坐班接訪,及時登記群眾訴求、制定化解方案、進行分類處理,全力提升矛盾調解質效,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組織鎮村干部、網格員通過常態化入戶走訪、召開村情分析研判會等方式,梳理環境衛生、公共設施、拆遷征收、鄰里糾紛等群眾天天有感的小事線索,整合行政、司法、群團、社會組織等多方面力量積極協調解決。今年以來,累計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20余起,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40余件。